近年来,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,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,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。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,志愿防骗社区应运而生。该社区由一群热心公益、关注社会安全的志愿者组成,旨在通过宣传防骗知识、分享案例分析、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,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和能力。同时,社区还积极与公安部门、社会组织及企业合作,共同构建全民防骗的安全网络。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打击网络诈骗的高度重视,也彰显了群策群力、共建平安社会的决心。

精准宣传:揭穿诈骗“真面目”
近日,法学一班的志愿者共同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"守护夕阳红·防骗我能行"老年人反诈专项志愿活动,吸引了多名老人参与。活动以"普及防骗知识、提升自保能力、构建社区防线"为目标,通过"宣传教育-情景体验-实操演练-长效巩固"四维服务模式,重点面向60岁以上独居老人、空巢老人及高龄群体,帮助老年群体筑牢识骗防骗的"安全屏障"。活动启动仪式上,社区党委书记强调:"老年人的养老钱是他们的'救命钱',守护好这笔钱就是守护他们的晚年幸福。"
活动当天,志愿者们提前两小时到达现场布置。他们买好礼品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筑起防诈骗意识,摆放宣传展板,系统展示了电信网络诈骗、保健品虚假营销、冒充公检法办案、仿冒亲友借款等10类高发骗局的作案流程,并配有"保健品诈骗话术拆解""公检法诈骗常用台词"等真实案例解析和防骗警示标语。咨询台处安排了2名民警和3名法律志愿者坐班,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,现场发放采用大字版排版+漫画图解的防骗手册,照顾到老年人的实力问题,特别扩大了字体,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现场教学:识破套路骗局
活动中,志愿者踊跃站出开展防诈骗讲座。结合近期辖区发生的"保健品虚假宣传案""冒充客服退款案"等5起真实案例,用"方言+普通话"双语讲解方式,剖析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"爱占小便宜""怕惹事""重健康"等心理弱点设计的骗局套路。重点传授"三不原则"(不轻信陌生来电、不透露银行卡信息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)和"六步核实法"(遇可疑情况立即联系子女、社区网格员、民警核实),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安装及诈骗电话拦截、短信预警功能设置,指导老年人开启手机"来电白名单"功能,并提醒他们定期检查手机应用权限,关闭非必要的位置信息和通讯录访问权限。

除了专题讲座,志愿者们创新设计了三大互动环节。在"情景模拟小剧场"中,志愿者扮演"保健品推销员""假警察""中奖客服"等角色,与老人模拟"中奖诈骗""安全账户转账""保健品免费体验"等6个典型场景,让老年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"索要验证码就是诈骗""公检法不会要求转账"等应对技巧;"反诈知识大转盘"游戏设置了20道防骗问答题,涵盖基础防骗常识、新型骗局识别、维权途径等内容,老人们转动转盘答题,答对者可获得鸡蛋、食用油、老年保健用品等实用奖品,现场气氛热烈;"智能手机安全课"专区,志愿者一对一指导老年人识别诈骗短信链接、关闭不明APP权限、设置复杂支付密码等操作
值得一提的是,活动特别设置"银发防骗宣传员"培育环节。来自社区的8位曾遭遇诈骗或成功识破骗局的老人分享亲身经历:72岁的张阿姨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参加"免费体检"后被骗购买万元保健品的教训,展示了当时的虚假宣传册和付款凭证;81岁的王爷爷则骄傲地分享了识破"冒充孙子借钱"骗局的经验,"对方说在外地出车祸要急用钱,我故意问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,他答不上来我就知道是骗子!"这些"身边人讲身边事"的分享引发强烈共鸣,现场30名老人自愿报名成为社区"反诈宣传员",承诺向亲友传播防骗知识。志愿者为他们佩戴"银发宣传员"绶带,并建立线上交流群定期推送最新骗局预警,发放包含10类骗局识别要点的宣传员工作手册。
长效宣传:织密安全网
此次老年人反诈志愿活动取得显著成效,多名老人现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活动后一周辖区涉老诈骗警情同比下降62%。,同时组织"青年志愿者+银发宣传员"结对帮扶,通过季度回访、节日提醒、反诈知识小课堂等方式,持续守护老年人的"钱袋子"。下一步还将联合辖区银行、药店等场所设置"反诈宣传角",